新闻动态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燕麦之“香”,扶传四方 上海理工大学·“一麦相传小分队”畅通燕麦扶贫新脉络

发布时间: 2020-07-18 浏览次数: 60

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依创新精神,勇闯之态,为中国走出一条快速发展之路,四十年后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们踏上扶贫助农之路,秉持“我敢闯·我会创”的信念,用自己的创新智慧加速走完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团委专注科技扶贫的青科协学生团队之“一麦相传小分队”,在校团委刘婷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内蒙古武川县进行实践调研,助力“世界燕麦之乡”武川,打通该地燕麦政产学研新脉络,实现燕麦升级,打造武川经济新业态。

上理一麦相传小分队

武川县于2012年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以种植燕麦、土豆等农作物为主。全县有3个镇,6个乡,虽19年4月已脱贫,但还有20多户仍享受扶贫政策,需稳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学生实践团队通过参观企业、走访村户、与政府座谈和访谈村干部,深刻体会到一项科技运用于企业助力扶贫的重要性,本次活动也是学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之一。


以科技为依托 创新互助扶贫

科技最终以落地实施,服务于社会为目的。上海理工大学与燕谷坊展开合作,将自主研发的最新技术与设备应用于燕谷坊工厂,以科技优势加工燕麦,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宽产业下游。

实践团队参观了长久合作企业方“燕谷坊”,深入交流燕麦加工技术,现场体验双涡流研碾技术和裸燕麦分层破壁技术在产品深加工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政府与上海理工大学的合作,我们不仅技术和设备上占有显著优势,更为当地五千余户农民增加收益,人均年增收入3000余元,扶贫成效显著。” 燕谷坊2号工厂常务副厂长郭钰说到。


参观燕谷坊工厂 技术交流

采访燕谷坊2号工厂常务副厂长郭钰

上海理工大学“一麦相传小分队”,在长期科技扶贫的基础上,联动燕谷坊和当地村委会共建“扶贫车间”,探索出“高校+企业+村委会+扶贫车间+农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助力当地农民增收。此次活动中,实践团也走进武川县扶贫办,与工作人员和企业代表展开深入交流,政府高度肯定了科技扶贫的实效,高质量脱贫督导组成员路俊飞说到“感谢上海理工大学提供的科技支持,希望后期我们继续合作,助力更多农户、企业获益”。

学校、政府与企业座谈

 

走访村户 了解实效

科技扶贫好不好,实际成效优不优,只有扶贫对像“贫困户”最有发言权。实践团相继来到武川县大青山乡什尔登村和可镇南营子村,走访农户,了解农户实际情况。“我们从17年的十几亩到19年的二十几亩,年收入增加了很多,非常感谢上海理工大学,同时也感谢政府和燕谷坊的帮扶。”武川县可镇南营子村扶贫对象史改召在采访中谈到。


与农户交流,了解实况

 


走访村户

随后实践团又来到武川县大青山乡干只汉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干部访谈,了解到干只汉村通过“扶贫车间”的帮扶,开始大面积种植燕麦,该村已于今年全部脱贫。


访谈村干部

在2017年之前,大部分武川县农户种植燕麦意愿不强,一是市场价格不稳定,二是销售渠道不畅通,卖不出好价钱。但自从上理“一麦相传小分队”开展科技扶贫后,不仅延长了燕麦产业链,市场对燕麦需求量激增,同时解决了价格和销售渠道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了农户种植好燕麦却无好收益的担忧。


 

科技扶贫 与“理”同在

活动结束后,团队负责人李帆同学谈到:“‘不入农村,不晓农民之忧’,这次的武川之行让常驻实验室的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知识武装头脑仅仅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步,我们应该走出去,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做有针对性的科研,做符合发展需求的科研。”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上理“一麦相传小分队”立志用自己的青春奋斗助力让武川县脱贫攻坚,同学们走出校门、深入基层,用自身所学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让红色筑梦点亮人生,青春领航振兴中华!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
  • 联系电话:021-55272507
  • 邮编:200093
  • 邮箱:tuanwei@usst.edu.cn